長城機械:鋼渣/礦渣水泥發展趨勢分析
據有關數據顯示,近十年間,*水泥強國德國、瑞士等國的水泥行業呈現水泥強度上升、熟料用量下降的總趨勢。未來這些.水泥強國的水泥發展趨勢將是傳統硅酸鹽水泥被大量摻加礦渣、鋼渣、粉煤灰、燒結頁巖、火山灰、石灰石的Ⅱ型等較低熟料摻量的水泥品種所取代。
同樣,早在2000年中國也頒布實施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爐渣微粉》國家標準,近年來,在建材行業的“十二五”規劃中更加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廣礦渣、鋼渣、鎳渣等固體廢棄物的二次利用,鼓勵綜合利用鋼渣、礦渣、粉煤灰等大宗工業廢棄物生產水泥等產品,因此,加大工業廢渣處理,大力發展鋼渣/礦渣硅酸鹽水泥這一舉措是完全符合并順應.水泥行業的發展趨勢的。
鋼渣/礦渣水泥的發展基于堿礦渣水泥與鋼渣石膏水泥兩個方面。堿礦渣水泥是前蘇聯的烏克蘭基輔建筑工程學院于1957年提出的,它用堿金屬化合物與礦渣混合而成這種方法是模仿天然的沸石的形成過程。前蘇聯于1960年開始了堿礦渣水泥及其混凝土的中間試驗,并在1964年間實現了堿礦渣水泥生產及性能檢驗的標準化。據有關研究表明:可溶性的堿金屬化合物以及不含鈣的鋁硅酸鹽系統(特定的礦渣和火山灰、燒巖石、燒粘土)和鈣膠凝系統(石灰、硅酸鹽和鋁硅酸鹽水泥高爐礦渣和高鈣火山灰、鋼渣)都可以形成水泥膠凝體系,它在水里、自然條件及蒸養、蒸壓下都可以凝結與硬化。這樣就擴大了堿礦渣水泥的原料范圍,粉煤灰、爐渣、磷渣、鋼渣等許多工業廢渣都可以加以利用。
鋼渣石膏水泥先出現在我國,這種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兩組份水泥雖然有一定機械強度,但水化速度慢,早期強度低,凝結時間長,且鋼渣中的游離氧化鈣易導致水泥的安定性不良。
70年代初期,在上述水泥中加入了礦渣,解決了安定性問題,并提高了后期強度,但早期強度低,凝結緩慢的問題仍未解決。70年代后期,又在鋼渣、礦渣、石膏體系中加入了少量硅酸鹽水泥熟料,提高了水泥的早期強度,統籌了其凝結時間使得鋼渣/礦渣水泥有了較大的發展。
從80年代后期,研究人員結合堿膠凝材料的理論,在石膏、熟料兩種激發劑的基礎上,又引入了堿金屬化物,即用硫酸鈣、氫氧化鈣、氫氧化鈉、氫氧化鉀進行聯合激發,取得了良好的結果,并降低了熟料用量。
進入90年代,由于激發劑技術的發展,即使不用熟料,也能是鋼渣/礦渣水泥獲得了良好的性能,如早期強度和凝結時間,28d強度都已與一般通用水泥接近,有的甚至能達到625#。使得鋼渣/礦渣水泥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國內一些水泥廠生產的鋼渣水泥使用在道路工程中,經過多年,道路平整、堅硬,性能良好,取得了較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建材工業都要走循環經濟之路,提高廢水、廢氣、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力爭實現“零”排放。合理的利用鋼渣/礦渣等工業固廢物,既可以在獲得較大的經濟和環保效益的同時,亦可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成一個很大的與產業規模相配套的科研與企業群體,所以鋼渣/礦渣水泥發展.巨大。


